官方网站:http://www.bkzs.sdu.edu.cn/ https://www.sdu.edu.cn/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本科招生专业9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在校生近7万人,专任教师4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长江青年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32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国家级各类平台基地2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部委级平台51个,另有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家直属附属医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70年来《文史哲》编辑部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作出的积极贡献,对办好《文史哲》杂志寄予殷切期望,对包括山东大学教师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对山东大学的亲切关怀,全体山大人备受激励鼓舞、倍感责任重大。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践行“四个服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只争朝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创新实施“七大战略”,奋力开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党委书记 | 郭新立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李术才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陈向阳 |
国家监委驻山东大学监察专员 | |
党委副书记 | 王君松陈宏伟李向阳 |
党委常委 | 郭新立李术才芦延华陈向阳刘建亚王君松陈宏伟吴 臻易 凡朱德建曹现强李向阳桑晓旻曲明军仇道滨 |
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曾几度更名、停办、重建、合校、搬迁,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良好的声誉。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至1914年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1906年,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1907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讲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 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又将矿业传习所扩建为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校址设在济南东关。上述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六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设有附属中学。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大学部有教师320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
1924年8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立,高恩洪任校长。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除本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
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东大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1928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初设文、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等八个系。1932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闻宥、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学校发展较快,声誉日隆,国立青岛大学由此崭露头角。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容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改善了办学条件。这时期由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学15个系,医学院不设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多为四年,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6年10月25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燫、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从此进入新的时期。
1944年,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方、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课程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
1948年夏,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学校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1年3月,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
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调整出去的院系有:(一)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二)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上海戏剧学院。(三)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为南京艺术学院。(四)工学院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迁至武汉与有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测绘学院,后为武汉测绘科学大学。(五)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调入原山东工学院,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后为山东工业大学。(六)农学院的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七)医学院1956年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八)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九)1954年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即现今的郑州大学。(十)在迁校济南时,留在青岛的系科,独立建院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级组织,留有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八个系,增设海洋学系,建立文学历史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大学。中文、历史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还接收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学校的影响扩及国外。1955年,华岗受诬陷去职,稍后童第周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7月,山东省副省长晁哲甫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外文系师生转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系撤销。1958年夏,晁哲甫奉调回省,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校党委书记。
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搬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后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这期间根据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于1959年秋恢复了外文系,1960年,重设政治系,建成原子能系和电子系,学校由迁济时的6个系10个专业,增至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原子能(后学生并入复旦大学,该系撤销)、电子10个系。建立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美国文学、中国古代史、微分方程(控制论)、磁学、晶体、微生物九个校属研究室。有八个专业接受培养研究生。设有三个专业的业余大学,六个专业的函授班,并招收函授研究生,在校业余和函授生达到4000人。同时,恢复了外国留学生培养工作。学校迁济后,全校九个系分驻两地,校部机关和外文、物理、电子、生物四系仍住原处,称老校;政治、中文、历史、数学、化学五系迁新校舍,称新校。1961年,学校复归教育部领导,学校文科向社会科学领域开拓,理科突出数学、磁学、晶体、微生物的六十年代新特色,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0年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外文、历史四系南迁曲阜,与曲阜师范学院合并,时称为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迁至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电子、化学、光学(新建)五系留在济南,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1974年初,山东大学恢复原建制。
1978年,孙汉卿任校党委书记,吴富恒任校长。1984年,邓从豪任校长。经教育部批准,1984年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设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986年,徐豫龙任校党委书记。1987年,潘承洞任校长。1988年,陈之安任校党委书记。1996年,曾繁仁任校党委书记。1998年,张乐岭任校党委书记,曾繁仁任校长。
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注1)、原山东工业大学(注2)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展涛任校长。2002年8月,邵桂芳任校党委书记。2005年2月,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2008年11月,徐显明任校长。2011年10月,李守信任校党委书记。2013年10月,张荣任校长。
为增强全院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晶体材料研究院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举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塑造良好校园安全环境。
一、新生实验室安全培训
开学初,学院邀请由全国检验检测认证的职业教育集团实验室安全专委会专家屈文军给全体师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在培训中,屈文军讲授了实验室安全的概念以及相关消防安全知识,重点讲解了消防器材配置和消防事故处理方法并强调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多个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使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验室安全的理解和重视。
二、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
为增强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提高实验室安全操作水平,2023年9月26日,晶体材料研究院研究生会举办了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了安全操作技能,更提高了实验室安全意识,为将来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室安全宣传片滚动播放、实验室安全文化墙展示
为提升实验室整体安全环境,更好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本学期,学院对功能晶体材料楼五楼和六楼实验室进行了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通过在电梯旁安装广告机循环播放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片,制作实验室安全知识长廊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真正让实验室安全入脑入心,从根本上提高安全意识,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提升。
职务 | 姓名 | 分管工作 |
院长 | 曹现强 | 本科生院全面工作 |
副院长(兼) | 张树永 |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 |
副院长(兼) | 王丰晓 | 青岛校区本科教育办公室 |
副院长 | 王立祥 | 综合事务办公室 |
副院长 | 姜兆亮 | 教学研究办公室 |
副院长 | 申树欣 | 新文科教育办公室、实践教学办公室 |
副院长 | 杨晓玲 | 教学事务办公室 |
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 邢建平 |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
泰山学堂副院长 | 刘振美 | 教育与国际化培养工作 |
副院长(兼) | 周成超 | 齐鲁医学院本科教育管理办公室 |
副主任 | 徐延宝 | 本科招生办公室 |
副处级辅导员 | 徐孝刚 | 泰山学堂 |
副主任 | 李建刚 |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 |
副主任 | 姜令嘉 | 本科招生办公室 |
教学事务办公室工作职责及联系方式
工作职责 | 主岗 | 副岗 | 办公电话 | 办公地点 |
校内考试、洪家楼校区教学事务 | 亓伟 | 孟冉 | 88366323 | 明德楼B204 |
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管理 | 孟冉 | 亓伟 | 88365366 | |
教务系统维护 | 孙磊 | 88364766 | ||
排课管理、兴隆山、软件园校区教学事务 | 王振华 | 卜凡 | 88364766 | |
选课管理、工作量核算、中心校区教学事务 | 卜凡 | 王振华 | 88364766 | |
推免、毕业审核 | 傅雅文 | 王文菡 | 88365098 | 明德楼B400 |
交流管理、辅修学士学位、暑期学校 | 王文菡 | 傅雅文 | 88365098 | |
学籍、学历管理、转专业 | 李静娴 | 李卓然 | 88366086 | |
国际学生教学事务、学位管理、成绩证明、在读证明、学生证办理 | 李卓然 | 李静娴 | 88366086 | |
兴隆山校区、软件园校区教学事务 | 张呈民 | 86358057 | 兴隆山校区实验楼713 | |
师生服务大厅(成绩证明、在读证明、学生证办理等) | 轮值 | 88366826 | 明德楼B座B01 |
教学研究办公室工作职责及联系方式
工作模块 | 工作职责 | 主岗 | 办公电话 | 办公 地点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六堂一院”育人生态规划实施等工作。 | 孙大永 | 明德楼 B233 | |
教学改革等 | 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及项目过程管理;教学成果培育、申报与评审;通识教育及公共课程改革;教研档案管理;山东省高校教务与教学管理学会秘书处工作;日常性文字工作。 | 盛琨 | 88364796 | |
专业建设与教学计划等 |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设计;本科教学工程集成建设;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专业国际化建设;教学执行计划审核;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基地管理;日常性文字工作。 | 任立英 | 88366061 | |
课程建设等 | 课程库管理;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建设;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在线课程建设;日常性文字工作。 | 孙雨霏 | 88361919 | |
教材建设等 |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工作;日常性文字工作。 | 刘佳 | 88362598 |
工作职责 | 姓名 | 办公电话 | 办公地点 |
执行主任 | 申树欣 | 88362118 | 明德楼 B237 |
新文科相关工作 | 于喜娜 | 88362258 | 明德楼 B616 |
新文科相关工作 | 张潇月 | 88362259 | 明德楼 B616 |
新文科相关工作 | 张鹏 | 88362259 | 明德楼 B616 |
负责人 | 工作职责 | 姓名 | 办公电话 | 办公地点 |
王立祥 | 综合管理与协调、相关制度文件起草、校外来访接待及对外联系等工作 | 袁凯 | 88365985 | 明德楼B231 |
印章管理、档案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离退休工作 | 董岳 | 88364771 | ||
人事、财务等工作 | 张玮 | 88364771 | ||
语委、四六级考试等工作 | 王海静 | 88364814 | ||
服务协调、宣传、安全等工作 | 王琳 | 88365985 |
工作职责 | 姓名 | 办公 电话 | 办公地点 |
实验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建设规划等工作 | 陈隆 | 88361600 | 明德楼B622 |
实习教学管理、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等工作 | 李月 | 88361600 | 明德楼B622 |
工作模块 | 工作职责 | 分管领导 | 主岗 | 副岗 | 办公电话 | 办公地点 |
总负责、总协调 | 全面主持青岛校区本科教学工作 | 王丰晓 | 0532 58630269 | 华岗苑 西楼222 | ||
党务工作 | 支部工作(党员学习、党员发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 | 王丰晓 | 李建强 | 许鑫 | 0532 58630291 | 华岗苑 西楼210 |
宣传工作 | 许鑫 | 李建强 | ||||
统战、意识形态工作 | 李建强 | 许鑫 | ||||
保密工作 | 许鑫 | 李建强 | ||||
教务与教学管理工作 | 排课 | 王丰晓 | 王振华 | 王俊懿 | 0532 58630169 | 华岗苑 西楼224 |
选课 | 王振华 | 王俊懿 | ||||
交流生管理 | 王振华 | 王俊懿 | ||||
日常教学管理 | 王俊懿 | 王振华 | ||||
暑期学校管理 | 王俊懿 | 王振华 | ||||
学生证制作与补办 | 王俊懿 | 许鑫 | ||||
学籍管理 | 许鑫 | 刘晨 | ||||
考试管理 | 刘晨 | 许鑫 | ||||
成绩管理 | 许鑫 | 刘晨 | ||||
教室及多媒体监督管理 | 李建强 | 王俊懿 | ||||
教学楼中控室监督管理 | 李建强 | 王俊懿 | ||||
自助打印系统维护 | 王俊懿 | 李建强 | ||||
实践教学管理及创新创业工作 | 实践教学管理 | 王丰晓 | 王振华 | 刘晨 | 0532 58630169 | 华岗苑 西楼224 |
实习基地管理 | 王振华 | 刘晨 | ||||
创新平台及竞赛组织和管理 | 王振华 | 刘晨 | ||||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 | 王振华 | 刘晨 | ||||
毕业论文管理 | 王振华 | 刘晨 | ||||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 王振华 | 刘晨 | ||||
教学研究工作 | 特色培养与专业建设等 | 王丰晓 | 王建立 | 刘晨 | 0532 58630291 | 华岗苑 西楼210 |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等 | 王建立 | 刘晨 | ||||
综合管理工作 | 日常行政事务 | 王丰晓 | 王振华 | 李建强 | 0532 586301690532 58630291 | 华岗苑 西楼224华岗苑 西楼210 |
单位设备资产管理 | 李建强 | 王振华 | ||||
疫情防控 | 李建强 | 王振华 | ||||
协同工作 |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有关工作(教师培训、教学督导、讲课比赛、教学评估等) | 王丰晓 | 王俊懿 | 王振华 | ||
拔尖人才培养(泰山学堂、崇新学堂)有关工作(选拔、教学管理与服务、考试安排等) | 许鑫 | 刘晨 | ||||
本科招生及教育拓展工作 | 王振华 | 刘晨 | ||||
公共教学管理服务中心 | 统筹规划与协调 | 刘保东 | 0532 58630291 | 华岗苑 西楼210 | ||
教学运行保障 | 王建立 | 李建强 | ||||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 ||||||
公共教学增值服务 | ||||||
公共课教师服务 | ||||||
校区总值班室 | 24小时值班 | 白/夜班 | 轮岗 |
负责人 | 科室信息 | 工作职责 | 主岗 | 办公地点 |
刘振美 | 教务与国际化培养 | 考试与试卷、成绩、学籍与转专业、毕业审核、毕业论文、推免、泰山学堂行政事务、教室与资产管理、泰山学堂新生选拔等工作 | 潘旭 88363289 | 中心校区 313 |
中学生英才计划、泰山学堂海外交流、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调课、教师荣誉体系、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工作量核算与课时费发放、泰山学堂新生选拔等工作 | 王蓓 88362386 | |||
徐孝刚 | 学生事务 管理 | 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有温度的泰山学堂家文化,推进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建设、辅导员“五进”、学生面试官、校友会等工作 | 徐孝刚 88362810 | 中心校区 老数学楼 303 |
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及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开展入学教育、组织各类奖学金及助学金评选、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开展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生教育与服务、学生档案整理等工作 | 刘梦嘉 88363757 |
2012年以来,学校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先后与中国科学院12个研究院(所、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11个本科人才培养“菁英班”,实现了师资、科研和实验条件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菁英班”同学在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中屡创佳绩,国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率达85%以上,就业去向多为华为、百度、腾讯等知名企业,毕业生普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相关实验班如下。
序号 | 学院 | 中科院 | 班级名称 |
1 | 数学学院 | 数学研究院 | 华罗庚班 |
2 | 物理学院 | 物理研究所 | 严济慈班 |
3 | 半导体研究所 | 黄昆班 | |
4 | 高能物理研究、理论物理研究所 | 王淦昌班 | |
5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化学所 | 王应睐班 |
6 | 微生物研究所 | 戴芳澜班 | |
7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环境与健康菁英班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技术研究所 | 计算机菁英班 |
9 |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 |
10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尚光英才班 |
11 |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技术物理英才班 |
山东大学始终高度重视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即先后设立数学、中文等基地班,积极探索实践基础学科人才培养,2010、2012 年先后设立泰山学堂、尼山学堂开启基础理科、基础文科拔尖新人才培养。多年来,学校继承和弘扬“因材施教”育人思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出台《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构建形成以“六堂一院”为引领的山大特色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一、 科学选才,构建“多种、多次、多维”人才选拔模式
开创性地建立了“多种、多次、多维”拔尖学生遴选机制,鼓励挖掘独特性和有创新潜质学生,为“天才、偏才、怪才”留空间,在人才选拔上“奇正相辅”。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探索开展人才自主选拔先行先试,通过多种类型招生,延揽有潜质生源。给学生多次入选机会,构建动态选拔机制。设置多维环节选拔考试,科学甄选有学术志趣和创新潜质的学生。首创学生面试官制度,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由高年级优秀学生从朋辈视角辅助专家发现优秀人才,同时锻炼学生面试官的综合能力。
二、特色培养,打造“三制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建立了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和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管理“弹性化”、教学组织“小班化”、学习方式“研讨化”、培养方式“国际化”、教学方法“研究化”、学生管理“自主化”的“三制七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导师制,一二年级设学业导师进行价值引领、学业指导;二年级始提供科创基金,由一流学术大师引领学生走进学科前沿,进行学术探究,设立论文报告会制度,激发优势潜能,提高科研能力。实施学分制,设计“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探前沿、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进行探究式教学,打造符合“两性一度”特色讨论班及学科交叉平台基础课,设置专属通识课与荣誉课程,加大创新实验和讨论班所占学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厚实的学科基础,为学生成为未来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制订激励政策,建立与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邀请世界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设立海外交流专项奖学金资助学生海外交流。
三、多维评价,建立“多元化、全过程、长周期、双链条”机制
探索拔尖学生培养长周期评价机制,探索设立符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特点的评价指标,实施德育、学业水平、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后续培养单位反馈等多维度综合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运用,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让学生潜心学习、潜心研究。构建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评估监测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纵向评价、全要素横向评价、全周期多维评价。健全以常态化数据监测、年度报告为基础的中长期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评价结果与要素投入、政策调整等联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反馈-改进”闭环。
四、环境润育,培厚“浸、养、熏、育”拔尖人才生长土壤
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全力建设“家文化”书院环境。创设“ParentingSystem”新生关爱模式,建立午餐会制度,实现“浸、养、熏、育”一体化融合培养。营造浓厚学术氛围,设置“五位一体”讲坛体系,推进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设置综合性研究课题或跨学科开放项目,以科学前沿、产业前沿问题和参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牵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创大赛,激发学术志趣和创新动力,建立“教赛结合-导师制-讨论班-前沿讲座”四位一体创新能力提高体系,形成激发灵感的有效环境,提升学生学术素养。
系统部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完善以“六堂一院”为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专家职能,樊丽明教授受聘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成员、陈子江院士受聘为新医科工作组成员,受教育部委托建设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加强经验总结,以泰山学堂为引领的基础学科“三制七化”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获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发挥示范效应,建强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一批国家级特色示范性学院;实现卓越引领,以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契机,探索本研贯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育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瞄准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等领域,建设齐鲁交通学院、山大歌尔研究院等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落脚人才培养,整合全校资源全面加强 8 个强基计划专业、9 个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基地建设。
试点强基计划,培养战略人才。学校自2020年起开始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共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8个招生专业,面向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招收180人,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学校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为强基学生制定专门“3+1+X”本硕博衔接式人才培养方案,对强基学生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实施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实施4年来,共招收强基学生 700人,学生成长发展势头良好,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学校现设本科专业134,当前在招专业97。金融工程、世界史、土木工程等37个专业暂停招生(序号标为“-”的为停招专业),新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传播2个新专业。统计时点为2022-2023学年(即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
山东大学现设专业一览表(2023年8月) | ||||||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所在学院 | 学位授予门类 | 修业年限 | 备注 |
1 | 010101 | 哲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哲学 | 四年 | |
2 | 010103K | 宗教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哲学 | 四年 | |
3 | 030301 | 社会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4 | 030302 | 社会工作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5 | 030303T | 人类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6 | 020101 | 经济学 | 经济学院(PPE) | 经济学 | 四年 | |
7 | 0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8 | 020201K | 财政学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9 | 020301K | 金融学 | 经济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 | 020302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 | 020303 | 保险学 | 经济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10 | 030201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11 | 030202 | 国际政治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威海校区东北亚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12 | 030501 | 科学社会主义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13 | 120402 | 行政管理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14 | 030101K | 法学 | 法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15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16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国际教育学院/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 | 130405T | 书法学 | 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17 | 130202 | 音乐学 | 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18 | 130401 | 美术学 | 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19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20 | 030206TK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外国语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21 | 050201 | 英语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翻译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2 | 050261 | 翻译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翻译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3 | 050207 | 日语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东北亚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4 | 050202 | 俄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5 | 050209 | 朝鲜语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东北亚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6 | 050204 | 法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7 | 050203 | 德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8 | 050205 | 西班牙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 | 060102 | 世界史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 | 060104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历史文化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29 | 060101 | 历史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30 | 120502 | 档案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31 | 060103 | 考古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32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学院/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3 | 0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学院/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4 | 071201 | 统计学 | 数学学院/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5 | 070201 | 物理学 | 物理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6 | 070202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学院/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7 | 070301 | 化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8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9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0 | 08070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1 | 080703 | 通信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2 | 08070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714T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3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4 | 080717T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5 | 071001 | 生物科学 | 生命科学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6 | 071002 | 生物技术 | 生命科学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7 | 071004 | 生态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8 | 083001 | 生物工程 | 生命科学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6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702 | 包装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2 | 材料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3 | 材料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5 | 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9 | 0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0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206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207 | 车辆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205 | 工业设计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1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2 | 080213T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3 | 130504 | 产品设计 | 机械工程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 | 0803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120602 | 物流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4 | 080801 | 自动化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5 | 082601 | 生物医学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6 | 080803T | 机器人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7 | 101011T | 智能医学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801 | 交通运输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8 | 08050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9 | 080502T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0 | 080503T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1 | 080504T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2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101 | 水利水电工程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3 | 081009T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4 | 080102 | 工程力学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5 | 082801 | 建筑学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五年 | |
66 | 081005T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齐鲁交通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7 | 081012T |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 齐鲁交通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303T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8 | 082502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9 | 082503 |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0 | 100401K | 预防医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医学 | 五年 | |
71 | 101012T | 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2 | 100201K | 临床医学 |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院/第二临床医院 | 医学 | 五年 | |
73 | 100103T | 生物医学科学 | 基础医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4 | 100301K | 口腔医学 | 口腔医学院 | 医学 | 五年 | |
- | 081302 | 制药工程 | 药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75 | 100701 | 药学 | 药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6 | 100703TK | 临床药学 | 药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7 | 101101 | 护理学 | 护理与康复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202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205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206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601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701 | 工业工程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78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79 | 120203K | 会计学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80 | 120604T | 供应链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81 | 120103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82 | 040203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体育学院 | 教育学 | 四年 | |
83 | 080902 | 软件工程 | 软件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4 | 080906 | 数字媒体技术 | 软件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5 | 080910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实验班) | 工学 | 四年 | |
86 | 080704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微电子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7 | 080710T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微电子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8 | 050301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院/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89 | 050309T | 国际新闻与传播 | 新闻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90 | 030504T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 | 080904K | 信息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91 | 080911TK | 网络空间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2 | 080918TK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3 | 130503 | 环境设计 | 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94 | 070701 | 海洋科学 | 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95 | 081903T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6 | 070802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 | 120801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801 | 电子商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7 | 130206 | 舞蹈编导 | 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 | 070703T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学校现设本科专业132个,招生专业95个(表中带序号)。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为新增专业。统计时点为2021-2022学年(即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所在学院 | 学位授予门类 | 修业年限 | 备注 |
1 | 010101 | 哲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哲学 | 四年 | |
2 | 010103K | 宗教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哲学 | 四年 | |
3 | 030301 | 社会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4 | 030302 | 社会工作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5 | 030303T | 人类学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6 | 020101 | 经济学 | 经济学院(PPE) | 经济学 | 四年 | |
7 | 0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8 | 020201K | 财政学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9 | 020301K | 金融学 | 经济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 | 020302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 | 020303 | 保险学 | 经济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
10 | 030201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11 | 030202 | 国际政治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威海校区东北亚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12 | 030501 | 科学社会主义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13 | 120402 | 行政管理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14 | 030101K | 法学 | 法学院/威海校区法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15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院/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16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国际教育学院/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 | 130405T | 书法学 | 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17 | 130202 | 音乐学 | 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18 | 130401 | 美术学 | 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19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20 | 050201 | 英语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翻译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1 | 050261 | 翻译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翻译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2 | 050207 | 日语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东北亚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3 | 050202 | 俄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4 | 050209 | 朝鲜语 | 外国语学院/威海校区东北亚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5 | 050204 | 法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6 | 050203 | 德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27 | 050205 | 西班牙语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 | 060102 | 世界史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 | 060104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历史文化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28 | 060101 | 历史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29 | 120502 | 档案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30 | 060103 | 考古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 | 四年 | |
31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学院/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2 | 0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学院/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3 | 071201 | 统计学 | 数学学院/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4 | 070201 | 物理学 | 物理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5 | 070202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学院/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6 | 070301 | 化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7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38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39 | 08070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0 | 080703 | 通信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1 | 08070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714T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2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3 | 080717T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4 | 071001 | 生物科学 | 生命科学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5 | 071002 | 生物技术 | 生命科学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6 | 071004 | 生态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47 | 083001 | 生物工程 | 生命科学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6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702 | 包装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2 | 材料物理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3 | 材料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405 | 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8 | 0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49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206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207 | 车辆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0205 | 工业设计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0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1 | 080213T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2 | 130504 | 产品设计 | 机械工程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 | 0803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120602 | 物流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3 | 080801 | 自动化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4 | 082601 | 生物医学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5 | 080803T | 机器人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6 | 101011T | 智能医学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801 | 交通运输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7 | 08050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8 | 080502T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59 | 080503T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0 | 080504T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1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101 | 水利水电工程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2 | 081009T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3 | 080102 | 工程力学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4 | 082801 | 建筑学 | 土建与水利学院 | 工学 | 五年 | |
65 | 081005T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齐鲁交通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6 | 081012T |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 齐鲁交通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 | 081303T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7 | 082502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68 | 082503 |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69 | 100401K | 预防医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医学 | 五年 | |
70 | 101012T | 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1 | 100201K | 临床医学 |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院/第二临床医院 | 医学 | 五年 | |
72 | 100103T | 生物医学科学 | 基础医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3 | 100301K | 口腔医学 | 口腔医学院 | 医学 | 五年 | |
- | 081302 | 制药工程 | 药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74 | 100701 | 药学 | 药学院/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75 | 100703TK | 临床药学 | 药学院 | 理学 | 五年 | |
76 | 101101 | 护理学 | 护理与康复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202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205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206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601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701 | 工业工程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77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78 | 120203K | 会计学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79 | 120604T | 供应链管理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80 | 120103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81 | 040203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体育学院 | 教育学 | 四年 | |
82 | 080902 | 软件工程 | 软件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3 | 080906 | 数字媒体技术 | 软件学院/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4 | 080910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实验班) | 工学 | 四年 | |
85 | 080704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微电子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6 | 080710T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微电子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87 | 050301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院/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 文学 | 四年 | |
88 | 030504T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法学 | 四年 | |
- | 080904K | 信息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89 | 080911TK | 网络空间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0 | 080918TK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1 | 130503 | 环境设计 | 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92 | 070701 | 海洋科学 | 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93 | 081903T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4 | 070802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 理学 | 四年 | |
- | 120801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院/威海校区商学院 | 管理学 | 四年 | |
- | 120801 | 电子商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工学 | 四年 | |
95 | 130206 | 舞蹈编导 | 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四年 | |
- | 070703T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威海校区海洋学院 | 理学 | 四年 |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主体是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拥有悠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24年,原山东医科大学的前身齐鲁大学已获得授予医学学科毕业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资格。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博士生、硕士生,中文、历史专业在1953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临床内科学、普通外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等专业在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后,山东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高能物理、磁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妇产科学等9个专业招收博士生,在20余个专业招收硕士生。2000年6月,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设立研究生院,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由此获得长足发展。
如今的山东大学已经形成了济南、威海、青岛一校三地的办学格局,截至2019年9月底,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近25000人(不含在职教育),其中在校博士生5225余人。规模宏大、潜力深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为各行各业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储备奠定了扎实基础。在2018年召开的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研究生为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发展方向。2020年,以“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目标,制订山东大学首个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意见,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为鲜明旗帜,全面进入新时代。
山东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研究生导师30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61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山东大学,受聘为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师莫言教授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深入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2019年出台《导师队伍建设方案》,强化立德树人要求,提出导师团队模式改革意见。加强新聘导师的岗前培训,明确校院协同的导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导师思政、导师培训、导师沙龙、导师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等活动,大力提升导师育人能力。
山东大学拥有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个。2018年,山东大学自主增设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两个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开启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新机制、促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长、引领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大学拥有一流的科研和育人平台。学科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金融数学、生殖医学、密码学等一批世界顶级学科,在全球ESI排名中,有5个学科进入前1‰,18个学科进入前1%。立足服务国家,与学科建设相协同,学位点现代化工程布局凸显科技创新与重大需求导向,坚持高端引领和学科交叉,与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相适应。特别突出信息学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使研究生教育平台发展始终面向科技最前沿,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科方向在前沿聚焦,在主流汇聚。追踪世界科技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以学科汇聚、融合、交叉为引擎,整合老化和碎片化学科方向,持续推动传统学科和学位点赋能改造,推进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现代化。
山东大学拥有厚重的家国情怀和前沿的教育理念。秉承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深入推进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资助制,推动“三全育人”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学位点调整初有成效,研究生“学术之星”和优秀学术成果和不断涌现,赴海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人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稷下风”、“海右”研究生学术论坛成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知名品牌。
研究生教育已经全面进入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的伟大目标;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全面开启中国教育“由大变强”的战略,在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新时代的宏伟战略,为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必将扎实结合学科基础和优势,强化一体发展的思维,深化协同合作的思路,充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本科招生专业9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在校生近7万人,专任教师4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长江青年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32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国家级各类平台基地2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部委级平台51个,另有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多家直属附属医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充分肯定70年来《文史哲》编辑部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作出的积极贡献,对办好《文史哲》杂志寄予殷切期望,对包括山东大学教师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对山东大学的亲切关怀,全体山大人备受激励鼓舞、倍感责任重大。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践行“四个服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只争朝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创新实施“七大战略”,奋力开创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本站讯]11月24日上午,王裕继先生图书捐赠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刘均刚,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王氏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裕继及其家族代表出席仪式。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桑晓旻主持仪式。
仪式上,王裕继及其家族代表共捐赠图书161种556册、琅琊王氏古琴1床,由山东大学图书馆接收。郭新立向王裕继颁发捐赠证书,并送上鲜花与纪念品。
郭新立在致辞中代表山东大学感谢王裕继先生的高尚情怀和无私义举,表示学校将始终铭记这份深情厚谊,收藏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批捐赠文献。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积极践行“两个结合”,弘扬“文史见长”传统,打造“山大学派”,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不断提升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引领力和贡献度,切实担负起高校新时代文化使命。希望王裕继先生以及广大校友、社会友人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山东大学事业发展,为山大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建言献策、助力赋能。
王裕继表示,王氏家族历来注重乡邦文献和家族文献编纂,重视传承优秀家风家训,通过续修家谱激励后辈成长。此次捐赠意在让文化典籍更好地为今人所用,激活文献中沉睡的文化研究价值,传承中华文明的血脉之根。
刘均刚表示,此次捐赠不仅有利于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高校馆藏、促进学术研究,而且有助于高校发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承略表示,捐赠文献《华夏祖谱总纲》《中华王氏通谱》是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把总钥匙,王氏、刘氏、张氏、田氏、陈氏等家谱文献亦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料。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校友李勇慧表示,山东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此次捐赠既丰富了馆藏,也嘉惠了师生,为社会史、移民史、人口研究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民专门致信,表示此次捐赠文献是学归其源、书藏册府的文化义举,也是王氏后人对先贤最好的感恩与报答,对山东大学特色馆藏建设必将起到有力推动。
仪式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韩源泉用所赠琅琊王氏古琴演奏《双鹤听泉》,北派琵琶传承人李琳演奏《秋声》。
山东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图书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代表参加仪式。
王裕继,山东日照人,一生从医,术德高尚,近三十年来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以及家谱编纂、收藏事业。此次捐赠图书中家谱文献多达121种412册,主要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涵盖姓氏多,地域范围广。该批家谱总共包含46个姓氏,谱地涉及全国19个省81个市(县)。二是稀见家谱多,文献价值大。经初步清查,有三十余种家谱目前未见国内其他公立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收藏。三是新修家谱为主,时代特色鲜明。有近百种为本世纪以来所新修,约占80%。
11月20日下午,山东大学2023年度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校党委书记、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新立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长、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术才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总法律顾问肖金明汇报的《山东大学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以及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邝璐汇报的《山东大学法治工作情况报告》《山东大学2024年法治工作计划》《山东大学普法行动计划》等有关议题。会议总结了学校前一阶段法治建设工作的成绩,并对下一阶段依法治校工作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郭新立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提高治理效能,离不开法治。他强调,推动依法治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就是要深刻领会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依法治校的关键环节,全面压实依法治校的共同责任。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确保依法治校工作有质量有效果,确保法治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把学校法治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郭新立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法治治理、科学治理。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快的步伐不断开创依法治校工作新局面,凝心聚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以依法治校新成果为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赋能、赋力、赋效,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山大担当。